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的意思
尔: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例子: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正音:“尔”,读作“ěr”,不能读作“ér”。
辨形:“尔”,不能写作“耳”、“而”。
辨析:“出尔反尔”和“反复无常”都形容常常变卦。但“出尔反尔”偏重在说话上;指说话前后不一致或说话不算数;“反复无常”偏重在表现上;强调行为变化无常。
歇后语: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出尔反尔
谜语: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谜底:出尔反尔)
故事: 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一场战争,邹国失败,战死了不少官吏,邹穆公为此请教孟子,孟子告诉他“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将来别人会怎样回报你。’”邹穆公回想当年邹国闹灾荒的情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在全国推行仁*。
近义词:一报还一报、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言而无信、朝三暮四、翻云覆雨
反义词:驷马难追、一言为定、一诺千金、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说一不二、一言既出
总结
出尔反尔,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chū ěr fǎn ěr)。ABCB式组合,联合式结构,出尔反尔意思是: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