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

导读:一意孤行的意思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行:行动;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

一意孤行的意思

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行:行动;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正音:“行”,读作“xíng”,不能读作“行列”的háng。”。

辨形:“孤”,不能写作“狐”。

辨析:“一意孤行”与“独断专行”、“专横跋扈”;都有“不考虑别人意见。办事主观蛮干”的意思。不同在于:①“专横跋扈”含有“蛮横、霸道”的意思;语气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一意孤行”和“独断专行”;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语气较轻;而且不限于当权者;一般人也可用;应用范围较宽。②“一意孤行”和“独断专行”的不同在于一个“断”字。“独断专行”表示“独立作决定和行事”;“一意孤行”本身不含“断”;只含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谜语: 思思想想一人走 (谜底:一意孤行)

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重用御史赵禹为太中大夫,与张汤共同制定国家法律,为了严格约束官吏,他制订“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法律。官员们纷纷带上厚礼去赵禹要求更改法律,赵禹则一意孤行把他们的礼物一一退回。

近义词:我行我素、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师心自用、独断专行、自以为是、死心塌地

反义词:言听计从、从善如流、择善而从、博采众长、虚怀若谷

总结

一意孤行,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yī yì gū xíng)。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一意孤行意思是: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行:行动;做)。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师心自用
屡教不改
猜您喜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