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
导读:枢密使的拼音[shū mì shǐ]枢密使 是什么意思1.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时始改任士人。五代﹑后梁改名崇政使,后唐复称枢密使。
枢密使的拼音
[shū mì shǐ]
枢密使 是什么意思
1.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时始改任士人。五代﹑后梁改名崇*使,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明以后多用为掌管*事的大臣的代称。
枢密使 详细意思解释
职官名。枢密院的长官。唐代宗时始置,由宦官担任,后世权任渐重;五代改用士人,权与宰相齐等。宋增置副使,元改称知院,明初废置。简称为「枢密」。
网络解释释义
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面,枢密使把**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枢密院是管理*国要*的*高**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枢密使造句例句
1、五代宰相的权力遭到枢密使、翰林学士和端明学士的侵夺和分割,受到极大限度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