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

导读:通政司的基本信息
拼音:tōng zhèng sī注音:ㄊㄨㄙ ㄓㄥˋ ㄙ繁体:通政司
通政司 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

通*司的基本信息

拼音:tōng zhèng sī

注音:ㄊㄨㄙ ㄓㄥˋ ㄙ

繁体:通*司

通*司 通*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使司”,简称“通*司”,其长官为“通*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又称银台。明代有通*使司,设通*使,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置有通*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等。凡朝廷大*、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使也参与讨论。清代通*使,设满、汉各一人;副使,满、汉各一人,官阶与明朝同。不过,这一衙门在明、清两代并无实权,如“雍正朝,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自是无不立达御前,通*司惟掌文书而已”(《清稗类钞·爵秩类·奏事人员》)。所以通*司一向被视作“清淡衙门”。

意思解释释义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使。

辞典解释

通*司tōngzhèngsīㄊㄨㄥㄓㄥˋㄙ

职官名。明、清时置,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司送了进去。」

也称为「银台」。

德语Amt,dasdieDenkschriftenderProvinzdemStaatsrateinreicht(Eig,Pol)​

网络相关解释

通*司

通*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使司”,简称“通*司”,其长官为“通*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又称银台。明代有通*使司,设通*使,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置有通*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等。凡朝廷大*、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使也参与讨论。清代通*使,设满、汉各一人;副使,满、汉各一人,官阶与明朝同。不过,这一衙门在明、清两代并无实权,如“雍正朝,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自是无不立达御前,通*司惟掌文书而已”(《清稗类钞·爵秩类·奏事人员》)。所以通*司一向被视作“清淡衙门”。

司過
谏司
猜您喜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