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
拼音:táo kǎn注音:ㄊㄠˊ ㄎㄢˇ繁体:陶侃
陶侃 (东晋名将)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
陶侃的基本信息
拼音:táo kǎn
注音:ㄊㄠˊ ㄎㄢˇ
繁体:陶侃
陶侃 (东晋名将)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意思解释释义
辞典解释
陶侃táokǎnㄊㄠˊㄎㄢˇ人名。(西元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都督荆襄*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炼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德语TaoKan(Eig,Pers,259-334)
网络相关解释
陶侃(东晋名将)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