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用利润表

导读:管理用利润表 财务管理术语 管理用利润表实际是在传统财务报表净利润的基础上,把净利润按照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进行分解,分别得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清

管理用利润表

财务管理术语

管理用利润表实际是在传统财务报表净利润的基础上,把净利润按照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进行分解,分别得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果。

管理用利润表的解读

管理用利润表和传统利润表不同的地方,在于将损益分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

金融损益是金融负债利息与金融资产收益的差额。

金融损益=-税后利息费用

税后利息费用=广义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

广义利息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广义利息费用计算中加减项仅限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产生的部分。

经营损益是指除金融损益以外的当期损益。

净利润=经营损益+金融损益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管理用利润表计算净利润和传统利润表计算结果一致。管理用利润表针对有外债和有大量闲散资金投资金融市场的企业,可以将金融损益从利润表中剥离出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资本市场上运用管理用利润表可以发现真正有投资价值的公司。

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公式

管报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等于财务利润表净利润,但不同的是,管理报表净利润主要由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两大部分组成。基本公式如下:

净利润=经营损益+金融损益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税前经营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

其中:

税前经营利润是企业在支付所得税之前的经营利润,等于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经营活动相关的损益。

利息费用则代表了金融活动相关的损益之和。

所得税税率是企业根据税法规定需要支付的所得税占收入的比例。

通过这一基本公式,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净利润的构成,即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盈利情况。

管理用利润表的作用

管理用利润表对损益划分与传统利润表不同。传统利润表没有区分生产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管理用利润表分为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即税后经营利润和税后净利息费用。税后净利息费用是财务费用加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金融资产价值变动部分、投资收益中金融资产部分和资产减值损失中金融资产部分的结果。管理用利润表清楚的揭示了金融活动给企业利润带来的影响,直观的体现了企业使用财务杠杆的效果。金融活动中“利息费用减少所得税”项反映了筹资费用税前抵扣所带来的利润部分。

管理用利润表区分了生产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来源及其构成,便于管理者分析经营活动盈利能力,一个企业盈利能力主要来源自经营活动,而一般金融活动属于净筹资活动,筹资活动支出会产生净费用,但不会产生净利润。对于有巨额借款的企业,借款费用是影响企业利润总额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活动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比较大,而根据管理用利润表计算的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资产盈利能力,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便于行业间经营活动盈利能力的横向比较。

现金流量表分析
业务活动费用
猜您喜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