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避税

导读:制度型避税 税务术语 制度型避税,其实质是对制度的一种利用,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对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政策弹性空间的选择来实现减轻税负、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由

制度型避税

税务术语

制度型避税,其实质是对制度的一种利用,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对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策弹性空间的选择来实现减轻税负、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由于这种避税利益主要是通过对制度的合理利用而形成的,故称之为“制度型避税”。

制度型避税和结构型避税的比较

避税可以分为“制度型避税”和“结构型避税”两种。结构型避税是指企业通过改变经营行为、组织结构、规模来获得税收优惠,从而实现避税目的。这里探讨的结构型避税主要是指企业财务行为选择的避税效应。

制度型避税的运用

当前我国企业为实现避税而利用的会计*策主要包括资本成本化业务的会计*策、体现谨慎性原则业务的会计*策、销货和存货成本分摊业务的会计*策、长期投资收益业务的会计*策等。具体如下:

1、资本成本化业务的会计*策。资本成本化业务是指长期资产价值在遵循“合理、系统的原则”逐步转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的过程,具体是指固定资产的折旧、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等业务。但是,对“合理、系统的原则”的判断难以避免主观性,因此,在资本成本化会计*策下不得不采取模糊的空间,往往提供了较多具体会计*策以供企业选择(如折旧、摊销计提方法)。

2、体现谨慎性原则业务的会计*策。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不计可能增加的收益和资产。谨慎性原则也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

3、销货和存货成本分摊业务的会计*策。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会计准则对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分摊都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策,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以及个别计价法等计价方法。不同的计价方法不仅影响了存货与销货成本的分摊,同时也影响了本期销货收益,进而影响了本期所得税水平。

4、长期投资收益业务的会计*策。会计准则对长期投资收益的核算有权益法和成本法之分。由于权益法和成本法对投资收益确认的时间差,因此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将产生不同的纳税递延利益。税务筹划就是当被投资企业先盈后亏则选择成本法有利,如果先亏后盈则选择权益法有利。由于企业长期投资收益通常数额较大,因此,通过这一会计*策选择产生的税负差异是巨大的。

避税的涵义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作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或解除税负的目的。其后果是造成国家收入的直接损失,扩大了利用外资的代价,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使得一国以至于国家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

裁量性征税权
税收量能负担原则
猜您喜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