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货币供给理论
导读:超货币供给理论 经济学术语 超货币供给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银行资产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信贷提供货币只是达到其经营目标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它不
超货币供给理论
经济学术语超货币供给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银行资产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信贷提供货币只是达到其经营目标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它不仅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手段,而且有广泛的同时兼达的目标。因此,银行资产管理应超越货币的狭隘眼界,提供更多的服务。
超货币供给理论的作用和缺点
根据这一理论,银行在购买证券和发行贷款以提供货币的同时,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信息分析、管理顾问、电脑服务、委托代理等多方面的配套业务,使银行资产管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侵入金融竞争领域的时候,超货币供给理论使银行获得了相互抗衡的武器,从而改善了银行的竞争地位。但这一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它容易产生两种偏向:一是诱使银行介入过于宽泛的业务范围,导致集中和垄断;二是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使银行很可能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遭受挫折。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可以得到的货币量。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中央银行的*策取向和公众行为(包括商业银行行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是通过运用货币*策工具实现的,三大传统货币*策工具是: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在美国,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债券。
对应于货币供给的概念是货币需求,若相对于前一时期来说,货币差额(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变小,则金融形式表现为货币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