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能效

导读:工业能效 工业能效,就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所产生的效益,它是一种投入产出比,是指投入的能源成本和企业得到的收益(以货币形式或以实物形式)这间的比值,能源成本越低(一般

工业能效

工业能效,就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所产生的效益,它是一种投入产出比,是指投入的能源成本和企业得到的收益(以货币形式或以实物形式)这间的比值,能源成本越低(一般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能源效益就越高。工业能效提升的重要意义是:推进工业能效提升,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1.提出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

2.国家六部门制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加强重点行业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辅设施改造等。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二是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加强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三是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实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探索打造超级能效工厂。强化工业企业、园区能效管理,加强大型企业能效引领作用,提升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四是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加强用能供需双向互动,统筹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种,积极构建电、热、冷、气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五是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确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六是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七是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有关*策、法规、标准,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

保障工业能效提升的举措

为有效落实《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对节能标准化工作提出的要求,各标准化技术组织、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工业企业和三方机构要勠力同心,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有力保障工业能效提升:

  (一)强化标准资源整合

立足工业节能工作需求,以综合标准化为导向,建立健全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推进绿色制造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着力纾解各工业行业节能与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归口分散、交叉重复、颗粒度不均等问题,培养一批高素质节能标准化人才队伍,构建完善高效的节能标准化工作体系。推动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建立工业节能法律法规、*策、标准数据库,发挥好现有能效数据认证平台作用,提供数据认证、可信交互、能效标识认定及核验服务。促进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将节能标准实施效益*大化。

(二)优化标准供给结构

持续优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供给结构,不断扩大节能标准覆盖范围。加快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技术规范、运行测试、监测管理等领域节能标准。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诊断、监测与服务等配套标准。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团体标准,推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建立健全团体标准采信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企业作用,鼓励企业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严格的企业标准。

  (三)深化标准实施应用

标准发布只是标准化的开始,企业主动知标、学标、对标、达标是推动工业能效提升的关键所在。建立节能法规引用标准制度、*策实施配套标准制度,在法规和*策文件制定时积极应用标准。节能标准的修订和指标的完善要与时俱进,推动*策、制度实施与标准制修订有机结合。各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节能标准宣贯培训,提升企业学标、对标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节能标准化活动。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积极贡献中国技术方案,推动我国节能标准“走出去”。持续开展国际国内节能与能效标准比对分析,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促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相互兼容,推动标准、合格评定活动国际互认。

凭证式国债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猜您喜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