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收入
实际收入
实际收入是指当事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现期、绝对、实际的经济收入,即基本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之和。基本收入指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指退休金、奖励收入、土地利用补偿收入和其他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出让特许权收入、集体财产收入、其他财产收入。
实际收入,也指的是名义收入的购买力。它是与前期相比名义收入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实际收入应该是包括了货币收入、权益受让等。
实际收入的计算公式
实际收入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收入=(名义收入的变化率-价格水平的变化率)÷实际收入的变化率
实际货币收入指数=货币收入指数÷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货币收入指数÷货币购买力指数
实际收入=名义收入÷当年CPI×100%
其中:
名义收入,英文为nominal income,是以货币量来衡量的收入。人们以货币形式获得的收入量,就是名义货币收入量,它是在没有考虑市场因素的情况下的收入。
CPI,指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实际收入的计算范围
实际收入的计算范围如下:
1、各类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及其它收入;
2、无业人员通过劳动和其它合法途径获得的所有收入。
3、凡属社会保障范围对象家庭及其成员在大(中)专院校和技校读书或当艺徒的,其生活津贴及勤工俭学所得等收入。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有关家庭关系的条款规定,接受亲属的赡养费、抚养费。
5、社会救济对象领取的救济金。
实际收入的分类
实际收入可以分为原始收入、派生收入和*终收入。其中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共同构成总收入。
其中,总收入包括:
1、在国营、合作社营企业和机关劳动所得收入。包括工资、工资型收入和集体农庄庄员劳动报酬。
2、通过社会消费基金取得的收入。包括养老金、津贴、助学金和为居民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的经常性物质消费价值。
3、通过财*信贷系统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保险补偿费、凭汇票和信用证支取的现金。
4、个人副业收入。包括现金和实物。
*终收入包括:
1、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收入;
2、为支付教育、卫生、住房等部门经常性物质消耗的价值而取得的收入;
3、从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个人副业取得的实物收入。
术语解释
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不包括借贷性质和暂收性质的收入,也不包括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外获取的转移性收入,如亲友馈赠、财*补贴、救灾救济、退休金、意外所获等。
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或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
股息收入指纳税人对外投资入股分得的股息、红利收入。
租金收入,又称租赁收入,是指纳税人出租固定资产、包装物以及其他财产而取得的租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