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
导读:沐猴而冠的意思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沐猴而冠的意思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沐猴而冠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正音:“冠”,读作“guàn”,不能读作“guān”。
辨形:“沐”,不能写作“体”。
辨析:“沐猴而冠”与“衣冠禽兽”有别:“沐猴而冠”可形容坏人;也可形容好人;“衣冠禽兽”只能形容坏人。
谜语: *新的时装表演 (谜底:沐猴而冠)
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近义词:衣冠禽兽、马牛襟裾、虚有其表
反义词:秀外惠中
总结
沐猴而冠,汉语成语,读音是(mù hóu ér guàn)。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沐猴而冠意思是: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