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分配

导读:作业成本分配 管理会计术语 作业成本分配,是指企业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至产品等成本对象,并结合直接追溯的资源费用,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

作业成本分配

管理会计术语

作业成本分配,是指企业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至产品等成本对象,并结合直接追溯的资源费用,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

包括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主要作业是指被产品、服务或顾客等*终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次要作业是指被原材料、主要作业等介于中间地位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

作业成本分配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计算

(1)分配次要作业成本至主要作业

次要作业成本分配率=次要作业总成本÷该作业动因总量

某主要作业分配的次要作业成本=该主要作业耗用的次要作业动因量×该次要作业成本分配率

主要作业总成本=直接追溯至该作业的资源费用+分配至该主要作业的次要作业成本之和

主要作业单位成本=主要作业总成本÷该主要作业动因总量

(2)分配主要作业至成本对象

某成本对象分配的主要作业成本=该成本对象耗用的主要作业成本动因量×主要作业单位成本

某成本对象总成本=直接追溯至该成本对象的资源费用+分配至该成本对象的主要作业成本之和

某成本对象单位成本=该成本对象总成本÷该成本对象的产出量

作业成本分配相关术语解释

1、作业

作业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小的成本归集单元。

一项作业既可以是一项非常具体的任务或活动,也可以泛指一类任务或活动。例如产品设计、材料搬运、包装、订单处理、机器调试、采购、设备运行以及质量检测等均为不同作业。

2、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这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如可以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在顾客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这里的每个顾客就是成本对象。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核算结果主要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包括各种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根据成本对象持续时间可以把生产类成本对象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成本对象,流水式的生产和连续生产模式下的内部成本对象都是此类,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长期成本对象。为了进行成本核算,需要把成本对象按期间分割。订单式的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以订单或者项目的形式存在,其持续时间从订单(或者项目)投入生产到订单完成为止,这个持续时间可能跨越成本核算期间,在核算时分别不同期间核算期间内累计的成本,*后计算出总的成本对象的成本。第三种情形就是即时的成本对象,这种成本对象主要出现在服务行业,服务结束成本对象立即结束,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等等,服务类成本对象往往与作业容易混淆。

成本对象也需要建立账户进行管理。如建立按批和按产品的成本对象,可以建立批别成本对象账户和产品成本对象账户。成本对象账户不参与分配,也不接受分配。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应付分保账款
猜您喜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