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成本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是经过研究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而形成的。这种理论通过分析指出,公司债务的违约成本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务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着提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这种代理成本*终要由股东承担,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比率过高会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根据代理成本理论,债务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
上述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仅限于债务的代理成本。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代理成本涉及公司的雇员、消费者和社会等,在资本结构的决策中也应予以考虑。
代理成本的概述
代理成本,按照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定义,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而这需要付出代价。
代理成本可化分为三部分:①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监控代理人,以图使后者为前者利益尽力的成本;②代理人的担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采用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③剩余损失,它是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等于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假定具有与代理人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自行效用*大化决策之间的差异①。显然,①和②是制定、实施和治理契约的实际成本,③是在契约*优但又不完全被遵守、执行时的机会成本。
代理成本的产生原因
代理成本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所有者希望经理层按股东财富*大化的目标尽力经营管理企业。但由于经理层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小,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比如通过在职消费获取除工资报酬外的额外收益,从而造成所有者利益受损。
与此同时,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理层在第一线从事经营活动,处于相对的信息优势,而所有者则处于信息劣势。经理层利用信息优势完全有可能为自己谋取额外利益。
代理成本的分类
代理成本的分类主要包括:
1、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的代理成本;
2、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的代理成本;
3、公司和非投资者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代理成本;
4、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而从所有者结构角度来看还可将代理成本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权益的代理成本,即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第二类是债务的代理成本,包括因债务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所引起的财富损失的机会成本,债权人的监控成本和所有者兼经营者的担保成本。
术语解释
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债务资本是指债权人为企业提供的短期和长期贷款,不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其他应付款等商业信用负债。传统财务观念的资本结构包括主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两部分。
债务比率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债务比率表明企业债务占资产的比重,即有多少资产是靠负债来支持的。
监督成本(supervision cost)委托人为监督代理人所花费的非生产性的额外成本。主要包括监督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资源。监督成本的高低与监督对象的数量及其生产的特点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