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预算

导读: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就是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20世

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就是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职能和施*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将预算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能够有效提高行*绩效的绩效预算上来。从发达国家推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实践来看,绩效预算对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改进部门绩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绩效预算的萌芽

绩效预算理念萌芽于1907年纽约市*研究*提供的“改进管理控制计划”的报告中,该报告强调“通过对已批准项目的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绩效预算理念*早用于实践则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流域管理*和美国农业部采纳了绩效预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门运作效率。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重组”运动方兴未艾,借此契机,第一届胡佛委员会在1949年的报告中,完整地定义了绩效预算,从而定下了绩效预算改革的基调,此后,预算的“绩效、效率”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遗憾的是,绩效预算推行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行*绩效大幅提高的情形并未出现。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绩效预算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计划——项目——预算(计划项目预算制,PPBS)、零基预算((ZBB)等。然而,随后的这些预算改革也都没有取得成功。

绩效预算的发展改革

20世纪90年代,在继承以往预算改革的一些有价值成分并进行新的探索的基础上,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OECD国家纷纷推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新绩效预算”。其核心是主张预算必须与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强调以职能的整体目标为导向,用绩效目标作为约束手段,以绩效责任换管理自由,在强调高层机构对支出总量进行控制的同时,将自由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赋予了中、低层管理者,在预算制度中实现了*策(目标和结果)与管理(产出和激励)的有机融合。从OECD成员国推行新绩效预算的实践来看,新绩效预算在有效地促进改革,以及有效地制止财*资金浪费、实现财*收支平衡等方面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绩效预算改革虽然历经反复,甚至遭遇过失败,但实践证明,绩效预算所倡导的“效率、绩效”理念符合预算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世界范围内的预算改革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绩效预算的内容

绩效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能(经济、国防、教育等)、部门(如教育下面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等)、支出费用(分列为经常支出和资本支出)、*终产品(如受教育人数、新建校舍及教育设施等)及成本与目的,然后对各项计划从其*终产品成本及目的来衡量和评估其绩效。

绩效预算的实施步骤

在绩效预算的实施步骤上,可以考虑分三步走:

第一步,对部分项目支出实行"项目绩效预算"试点改革。在全面推行绩效预算之前,可以先从部分具体项目支出的效益考核开始,并通过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来优化部门预算。为此,财*部门必须制定项目绩效预算编制办法,建立项目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及其框架体系。建立项目库,并实行滚动管理。各部门根据项目绩效预算编制办法和项目库编制年度项目预算。委托财*与审计部门对各部门的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由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做出奖惩,对于年度项目绩效较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年度项目绩效不好的部门,根据情况削减直到取消该项目的预算。

第二步,在所有部门全面推开项目绩效预算。

第三步,全面推行部门绩效预算。实施部门绩效预算,就是要树立一种"绩效"理念,以"绩效目标+部门+绩效成果"为对象,按效果和效率拨款,既强调绩效目标订立的效率,也强调绩效成果考核的效果,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预算模式。

绩效预算的特点

绩效预算的特点就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然后根据效益来衡量其业绩。可见,绩效预算是一种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它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有积极作用。

绩效预算对西方各国的预算制度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国家纷纷仿效绩效预算,试行以计划为中心、以成本-效益比较为考核标准的预算制度,如英国的“功能成本”、“产出预算”和“计划分析与检查”、法国的“预算选择合理化”、瑞典的“功能预算”等。但是,实行绩效预算制度,对某些部门支出进行成本效益评估时,难以用数字表明其预期的经济效益,导致所谓的“绩效”无从考核。例如,国防支出的“绩效”,教育的“真实绩效”就很难进行评估,致使该制度在各国并未普遍推广和应用。

实施绩效预算的必要性分析

(一)改变支出机构的动机,减少部门预算水分,降低预算的行*控制成本

近年来,我国进行的部门预算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现了每个部门有一个统一的预算。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预算编制中还采用了零基预算,各地普遍建立了采购制度,逐步的改善了我国的预算控制效率。但是正是由于缺少绩效方面的考核,部门预算功能被大大的削弱了。在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预算支出体系的拨款与资金使用相脱节,使得很多部门一方面拼命要求增加预算拨款,另一方面却存在大量的财*资源浪费和使用低效率现象。各部门的领导都愿意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预算,却很少进行降低行*成本的考虑。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么,先由财*代部门编制预算,要么,由部门编制预算、财*审批,财*与各部门实际上站在对立的角度,在预算经费指标上进行博弈。绩效预算实际上把预算的执行权还给了部门,在确定了部门的业绩指标和预算指标后,部门可以在这些指标的前提下,自行调整实现业绩指标的技术路线,从而一方面使能较好地控制预算规模,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使它们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一个简单的例子,部门为了完成某项目标(如城市绿化),在核定的预算指标内,既可以选择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让市场力量来完成城市的绿化及维护工作,也可以通过组建公共园林*等形式,由部门来完成这项任务。这种选择权的下放,可以促进行为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而使行为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更为协调。

(二)鼓励创新与节约,提高财*资源的使用效率

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是按照“人员—职能—经费”这一模式进行制度安排的。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自己按自身的意图编制、执行预算,本身就缺乏内在约束机制。尽管有人大(国会)的国家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以及财*内部的监督体系,但总的看,这些外部监督都难以摆脱自身需求膨胀的趋势,以致于支出扩张成为一个财*学的定律。绩效预算,则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按照企业化经营模式,把作为一个提供公共品的经济部门,建立起“公共品—公共品成本—预算”的模式,通过对公共品的核算,进行预算编制。这就彻底改变了原来只考虑公共资源存量的做法,从而使预算紧紧围绕公共品的成本,体现了预算的约束机制。

从财*部门的角度来看,推行财*支出绩效评价,既意味着财*支出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也很可能意味着财*管理方式的某些变革,比如,放松对财*投人的控制程度,更加关注于财*支出的效果,从而使财*支出更好地反映阶段性的发展战略。但*大的变化是可能推动“绩效预算”模式的建立:即把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在预算中融人了成本核算的理念,从而从制度上强化了内控机制。绩效预算本质上可增强预算资源分配与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财*支出的科学性、规范性。

绩效预算与传统预算方法的区别

绩效预算与传统预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入公共管理之中,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提供公共品的成本,提高了财*支出的效率。可以说绩效预算不仅是一种预算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整个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

1、从管人转向管事,更贴近市场经济要求。

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是按照“人员——职能——经费”这一模式进行制度安排的。先考虑人员等履行职能的资源量,再根据资源情况确定履行职能的程度,再根据职能需要确定相应的预算。这一模式,计划经济痕迹很浓,所谓“因人设事”,就是这种制度安排的产物。绩效预算,则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按照企业化经营模式,把作为一个提供公共品的经济部门,建立起“公共品——公共品成本——预算”的模式,通过对公共品的核算,进行预算编制。这就彻底改变了原来只考虑公共资源存量的做法,从而使预算紧紧围绕公共品的成本,体现了预算的约束机制。

2、从收支核算到成本核算,更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品也是商品,它也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在传统预算理念下,预算收支仅仅体现了意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自己按自身的意图编制、执行预算,本身就缺乏内在约束机制。尽管有人大(国会)的国家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以及财*内部的监督体系,但总的看,这些外部监督都难以摆脱自身需求膨胀的趋势,以致于支出扩张成为一个财*学的定律。绩效预算,则从强调公共品核算的角度,在预算中融入了成本核算的理念,从而从制度上强化了内控机制,使公共产品和服务能严格按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核算。

3、绩效预算更好地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

财*支持绩效预算评审会议

在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要么,先由财*代部门编制预算,要么,由部门编制预算、财*审批,财*与各部门实际上站在对立的角度,在预算经费指标上进行博弈。绩效预算实际上把预算的执行权还给了部门,在确定了部门的业绩指标和预算指标后,部门可以在这些指标的前提下,自行调整实现业绩指标的技术路线,从而一方面使能较好地控制预算规模,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使它们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一个简单的例子,部门为了完成某项目标(如城市绿化),在核定的预算指标内,既可以选择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让市场力量来完成城市的绿化及维护工作,也可以通过组建公共园林*等形式,由部门来完成这项任务。这种选择权的下放,可以促进行为能符合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而使行为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更为协调。

4、以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代替传统的业绩考核,体现的民主化理念更为完整。

绩效预算的核心,就是建立起一套能够反映公共活动绩效的评估体系。在绩效预算制度下,一个单位的预算是根据它所要完成的职能,需要通过一系列取样于社会的客观指标来计算的(这一点,吸收了零基预算的经验)。对各部门绩效的评估既不是本部门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由财*部门说了算,而是由纳税人的代表对的公共服务进行评价。这就赋予了绩效预算民主化的功能,无论是财*部门,还是用款单位,必须在公众的监督下,通过实现有效的公共服务,才能取得预算的支持。可以有效地改变各级官员盲目追求“业绩”和“形象”的形式主义作法。因此,绩效预算,也是一种公民(纳税人)监督下的预算方式。它对于强化财*监督,提高的管理水平,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预算

预算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也是影响*为有力的工具。随着管理理论及预算观念的发展变化,预算制度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讨论较多的焦点性问题。

预算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科学的生产经营预测与决策基础上,用价值和实物等多种形态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投资、生产经营及财务成果等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

预算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预测,它还涉及到有计划地巧妙处理所有变量,这些变量决定着公司未来努力达到某一有利地位的绩效。预算(或利润计划)可以说是控制范围*广的技术,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组织机构而不仅是其中的几个部门。

一个预算就是一种定量计划,用来帮助协调和控制给定时期内资源的获得、配置和使用。编制预算可以看成是将构成组织机构的各种利益整合成一个所有各方都同意的计划,并在试图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说明计划是可行的。贯穿正式组织机构的预算计划与控制工作把组织看成是一系列责任中心,并努力把测定绩效的一种系数与测定该绩效影响效果的其他系数区别开来。

电子商务采购金额
单位参保人数
猜您喜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