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策时滞
货币*策时滞是指从需要采取货币*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经过制定*策过程,直至*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的时间分布间隔。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货币*策中任何一项*策工具都会产生时滞,如提高利率、降低汇率就不产生时滞此外,*策时滞的参照系也不同,如改变贴现率-信贷变化与改变贴现率-收入变化可能有所区别。
货币*策时滞的存在,以及对*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已被大多数人所认识。理论界和货币当*所面临的问题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较为准确地估测时滞,并将这一认识有效地纳入决策过程中去。
货币*策时滞的说明
货币*策从制订到实现其全部效力所经过的时间的间隔。它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前者指从*策制定到货币当*采取行动所产生的时滞;后者指货币当*采取行动到*终*策目标发生变动的时滞。如果时滞短,货币当*就可以很方便的检验*策效果;如果时滞长,货币当*就难以确定*策的效果。如果时滞分布均匀,货币当*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果分布不均匀,货币当*的*策就会受到时滞影响。影响时滞长短的因素有:中央银行决策程序、货币*策工具运作方式、信息渠道的通畅程度、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人们心理预期的形成方式等。
货币*策时滞的阶段
货币*策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①内部时滞,指从需要采取*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直至货币当*采取该行动之间的一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对经济形势的把握程度、推行货币*策的主动程度,以及它的信息和决策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这种时滞可以是短的,但实际上却往往很长。
②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采取*策行动到国民收入发生变动的时滞分布。它指的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而是指货币*策渐次发挥效力的一个时间分布序列。因此,对于某一项货币*策行动的外部时滞,一般只应说该*策行动在(比如)4个月后产生了30%的效应,12个月后产生了60%的效应,18个月后则全部产生效应。
货币*策时滞常用的指标
货币*策的内部时滞由货币当*控制,人们很难预测它的长短。外部时滞则是一个相对客观的事物,因而有很多经济学家试图对它作出估测,估测的关键问题在于选择判断指标。常用的指标有:
①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动趋势。根据这一指标,外部时滞表现为从采取*策行动至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趋势发生转折的时间。
②企业投资的变动。据此估测的外部时滞,包括从采取*策行动直至企业投资率发生转折的全部时间。
③利率的动态。从采取*策行动,直至市场利率恢复到某种被认为是“正常的”水平所经过的时间。但是,依据各种模型对外部时滞的测算结果差异甚大:*短的为1个月,*长的可达20个月之久。另外,各种模型测算的往往都是平均时滞,而对货币*策的效力在时间序列上的分布情况则大都未能涉及。这些情况表明,对货币*策时滞的测算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计量学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货币*策时滞对宏观调控格*的影响
尽管人们还难以准确把握时滞,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左右着货币*策产生效力的时间及程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货币*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否有利。如果为遏制某一经济现象发展而采取的货币*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生效,那么,该货币*策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货币*策需要较长时间方能生效,而在这段期间内国民经济的运行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与制定该货币*策时完全不同的形势,那么,该货币*策便可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术语解释
货币*策,狭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策指、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时滞是指组织成员认识到战略变革的必然性与开始执行战略变革之间存在时间差。时滞是战略变革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其实质是要解决战略变革适应期的问题。适应期越短,战略变革就越快,组织所获得的竞争优势也就可能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