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滞
认识时滞
税收术语认识时滞是从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到对是否需要运用税收手段来进行调节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之间的时间间隔。认识时滞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经济运行本身就非常复杂,导致经济运行出现偏差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策决策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是有限的。
经济学当中的“认识时滞”
认识时滞又称“察觉时滞”,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策制定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经济*策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属于内在时滞的部分,在决策时滞之前。
认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收集整理分析经济资料所需要的时间,以及*策制定者对经济运行规律所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取决于作出决策的方法。如果*策制定者能正确地预测经济中所发生的变动。并在这种变动发生之前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策,那么认识时滞就可能是负的。但一般来说,认识时滞是正的。因为在经济中发生变动之后,收集有关这种变动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以判断这种变动对经济稳定影响的大小与性质,并作出决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果是以民主的方式作出决策,有关决策个人或机构之间要在此决策上取得一致意见也需要一定时间。无论作出哪一项*策决定,都要以对经济形势的必要分析为基础。因此,财**策和货币*策的认识时滞是相同的。内在稳定器是自动地发生作用,无须任何决策,也不存在认识时滞,迅速而正确地分析经济中出现的各种变动,并采取相应的*策是稳定经济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制定宏观经济*策时,要尽量缩小认识时滞。
税收
税收,又称赋税,是国家的一种形式,借助*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强制分配一些社会产品,免费获得财*收入。税收是公共财*的主要收入形式和来源。
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收入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税收利益分配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与其他形式的财*收入相比,税收在形式上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是区分税收与其他财*收入的*重要标志。
强制性是指税法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颁布的,纳税人有义务依法纳税。如果纳税人不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将依法强制执行。
无偿意味着税收是从国家到纳税人的无偿征收。一旦税收被征收,它将被转移到国家,并且不会被退还给纳税人。
固定性是指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对纳税人征税,任何纳税人和征管机关无权改变法律规定的纳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