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税
货币税
货币税也称为铸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针对货币铸造方面所课征的税费。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会贬值,并出现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
货币税的定义
狭义定义
由于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货币,铸币税仅仅指中央银行所获得并上交中央财*的利润,亦即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创造过程中运作资产负债的利息差减费用,这里的费用包含货币发行费和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所必须开支的业务及管理费用。由于经济运行对通货的需求,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将稳定地运行和扩张,运作资产负债的利润也会不断地增长,即使货币发行额不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存量的运作,同样可以取得收益。
广义定义
铸币税应该是泛指从货币发行中获得的收益。这里说的货币发行,不是指现金发行,而是广义的货币创造,属于现代货币银行学和理论经济学中的范畴。它包括:
1、中央银行所获得并上交中央财*的利润(创造基础货币过程中展开的资产负债利息差减费用)。
2、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通过购买国债向中央财*提供的资金。购买国债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运作的一个主要方式。
3、财*直接发行通货所获得的收益。在一些国家如:美国,主币由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硬币及10美元以下纸币等辅币由财*部发行,辅币约占货币发行总额的10%。我国则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主币和辅币。
货币税的发展
货币金融史上,铸币税的涵义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实物货币时代
在用贝壳等实物当做货币的实物货币时代,铸币税并不存在。因为贝壳这类东西,不是人们可以任意制造的,它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取得。
金属货币时代
(一)金属货币时代早期,货币以等值的黄金或白银铸造,其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是相等的,铸币者得不到额外的差价收入,铸币税实际上就是铸币者向购买铸币的人收取的费用扣除铸造成本后的余额(利润),该利润归铸币者所有。
(二)到了金属货币时代的中后期,货币铸造权已归属各国统治者所有。统治者逐渐发现,货币本身的实际价值即使低于它的面值,同样可以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于是,统治者为谋取造币的短期利润,开始降低货币的贵金属含量和成色,超值发行,即所谓的“硬币削边”。这时的铸币税实际上就演变成了货币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的差价收入。这种差价越大,铸币税就越多。当然,铸币税不是无限的,因为货币的铸造数量要受到贵金属产量的限制。而且,当货币的面值较大地偏离其实际价值、货币的铸造数量过多时,还会造成货币贬值,从而迫使铸币者提高货币的实际价值。
信用货币制度时代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低成本的纸币取代了金属币,而且,随着信用货币的出现,纸币也仅占货币总量中的一部分,因此,铸币税的内涵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货币税的利弊
优点
对铸币税进行合理的征收,可以增加的财*收入,提高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并能有效地克服因生产过剩而导致的通货紧缩,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有美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家。
弊端
另一方面,对铸币税这一工具如果运用不当,超量征收,则会因货币的超量发行而造成经济中需求过旺,引发严重的甚至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国家有20世纪80年代的玻利维亚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在社会需求不足的紧缩时期,铸币税可以有效地弥补财*赤字,增加内需,也可以用作中央银行扩张货币的一种工具。与已有的财*与货币*策不同的是,铸币税既不仅仅是一种财**策工具,也不完全是一种货币*策工具,在紧缩时期征收铸币税,其本身就是一种货币*策与财**策的有效组合过程。